創造性使用教材,讓數學幫學生形成方位感
小學部數學組 陳世健
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,服務于生活。尤其是小學數學,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。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,東、南、西、北等方位概念還是比較抽象的,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支撐和豐富的表象積累,才能較好地掌握這些概念。因此,教學時我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,創設大量的體驗方位的活動,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,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,并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。使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進行觀察、操作、想象、描述、表示和交流,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,進一步發展良好的空間觀念。
在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的教學中,我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,找準結合點,力求做到在每個環節上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空間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,讓學生充分匯報、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,將已有的前、后、左、右方位知識與東、南、西、北建立聯系,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方位知識,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。結合校園和教室的具體情況,讓學生介紹校園和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么,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、南、西、北這四個方位。
這一單元雖然內容不多,但要讓學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幾個重要環節,還需要教師多動腦筋,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挖掘學生的潛能,使學生能學到真正的知識。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面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,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,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,感受與日常生活的聯系,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結合學生實際情況,我確定了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是: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,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意識,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。結合具體情境,使學生認識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北、西北、東南、西南八個方向,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他七個方向,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。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,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。
個人覺得本單元難點是在實際情境中辨別八個方位,至少應讓學生掌握校園內部、學校與周圍建筑物的位置關系。為了攻克難點,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。在課上,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敘述,如:眾成欣園在學校的……,陽光100在學校的……,學校西面的這條路叫什么名字?在描述行走路線的教學中,一開始,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吃力。不能很快辨別出方向,并加以描述,為了實現順利過渡,我讓學生在路線題的八個方向上先標出方向,再用語言描述,這樣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了很多,比較容易接受和過渡。
另外,怎么樣在現實情境中辨認方向,我讓學生準備實物教具,讓他們自己購買“指南針”,學生通過使用指南針,不僅了解到了方向和實際的密切聯系,而且還明白了方位的各個表示方法,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,而且也利于他們學會用空間方位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