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當老師成為學生的幸運,當學生成為老師的驕傲。這是人生何等壯美的際遇,歡暢的華章。”翻開書,讀到這句話時便深深吸引了我。我想,這應該是一位非常有文采、有情懷的語文老師筆下的文字吧。接著往后讀,我發現這不僅是一位語文老師、更是一位音樂老師、還是一位數學老師,是我們這本書的作者—鄭金叢老師。面對這三個跨度如此之大的學科,竟然是同一位老師任教。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,面對跨度如此大的學科,自己能不能做到?對此,我對鄭老師產生了深深的敬意。于是,隨著鄭老師的腳步,在這本書中我邊讀也邊在反思自己的成長。
接下來我主要從理想班主任的模樣、理想教師的模樣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成長感受。
作為班主任,鄭老師說:“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另一個更好地自己”。讀到這里,我想到了我所帶班級的孩子—小馬同學。他特別調皮,整天在班里有說不完的話,課下不愛寫作業,在外面經常玩到不回家,是特別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,以至于父母也拿他沒辦法。期末考試結束,他爸因為他的語文沒有考好而重重的打了他。一天晚上,他突然給我發消息說想和我聊聊,收到這條消息,我非常吃驚,沒想到這一聊就是一個小時。之前那么皮的一個孩子,拿起電話竟然泣不成聲。他和我說了的哭的原因,我以為他又要離家出走(因為青春期,血氣方剛,上次因為和父親鬧矛盾跑出去三天沒回家),我很擔心他。結果他說在自己的臥室,反而哭著問我:老師,你說我的語文怎么才能學好?我不是和我爸賭氣,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了。那一刻,我覺得這個孩子表面上調皮,內心卻和平時表現出來的完全不一樣??赡芩院筮€是會克制不住自己,但那一刻,他那顆迫切想要改變的內心足以打動我很久、很久。
在做班主任的過程中,我從來不會奢求每位學生都會記住自己,互相陪伴走過一段美好的人生之路便足矣。但是總有一些師生情時時觸動著自己。這是我工作的第五年,剛好帶完一屆畢業班。他們上了高中,雖不常見,但總會用自己的方式在這里留下了一份份牽掛:
老師我很想你,我特別想去看看你,但是我去不了了。
自從來到這個學校,就沒有和初中的朋友聯系過,因為沒有太多時間,我只想陪陪我媽,每次回來都覺得她老了好多,她的身體有毛病,一到冬天就疼。這都是她為了給我和妹妹一個好環境打拼十幾年累的毛病。
看著媽媽的白發漸漸多了,我發誓以后不管我的日子好不好過,我都讓爸媽過好。老師,我真的很想你,你給我寫的信,我每天都看,我好想去看看你。明年爸爸媽媽就離開東營了,他們去鄭州掙錢了,要把東營的房子買了。以后就不再回來了。至于我,一放假就找個地方住,媽媽1個月會來看我一次。這樣我挺知足了。
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見你一面,老師當時我記得我在作文里總是說來多看看老師你。沒想到作為您一個教了整個初中的學生,連這點都做不到。我剛看了看老師你的朋友圈,好多同學都想你了去看你了,我很羨慕他們,我覺得老師也想我了吧。
老師我不會把你忘記,你教育我的畫面我還記憶猶新。老師有空我一定去看看你,看看我們可愛的班主任!
這是小李同學的一段留言。他在初中時期是個特別調皮的孩子,在學校想通過搗蛋來引起老師們的關注。在家他和父親很少溝通,也想通過自己的“叛逆”來渴望得到關愛。八年級時,調皮的他像是換了個人,開始努力學習。通過不懈溝通,他和父親的關系也緩和了很多,整個人變得更積極向上起來??吹剿踔挟厴I后發給我的這段文字,感慨頗多。對老師來說,成功的教育或許不只是學生取得了多么優異的成績,更多的是在我們共同走過的這段旅程中,他們開始理解父母的不易、懂得感恩,一步步不斷地在成長、進步,這或許就是做班主任在面對瑣碎工作中的一些幸福吧。正如鄭老師所說:做個優秀的管理者—膽大心細,用腦盡責。辛勤耕作,運籌帷幄。調兵遣將,永不退縮。這種幸福的瞬間不易出現,但因為自己的用心,這樣的幸福瞬間一出現便是永恒。
關于理想的教師。書中在說到磨課時:他人都是旁觀,自己才是課堂靈魂的主宰;這一課無論在你看來多么“鉆之彌堅”,你也是鉆的最深的那一個;大家的建議可以吸納和參考,但必須要聽從自己心靈感悟的真切呼喚;只有自己腦子里唱出來的教學智慧,才有可能成為課堂上最動人的光環。讀到這里,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公開課。還記得我講《壺口瀑布》一課時,宋校長點評說:“聽完你的課,我沒有感覺到你對這篇文章的一點點喜歡。”那個場景我至今印象深刻。是啊,如果一位老師連自己所講這節課的內容都不喜歡,學生又如何能提起興趣呢?我決定讓自己沉浸式的去備課、講課,享受其中。在準備《昆明的雨》這一課時,只有兩天的準備時間。我拿到課題時我并沒有先去網上搜集任何資料,也沒有看教參。第一天我只是讀課文,從默讀到出聲有感情地讀再到邊讀腦海中慢慢浮現出了書中的畫面,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11:30,那一晚我雖然沒有進行任何的教學設計,但是我感覺外面好像真的下著雨,而我讀著書中的文字:牛肝菌和肝一樣滑、嫩、鮮、香。好像真的感受到了菌子的香味。接著,我便有了以下靈感:通過一句“我想念昆明的雨”不同的重讀方式串起本節課的教學。首先通過重讀“昆明的雨”,了解昆明的人、事、景,最后重讀“我想念”,由人、事、景上升到情感。那次雖然是一次模擬講課,但是自己整個過程忘記了時間、忘記了疲憊,只是沉浸其中。也是那次講課,啟發了我語文教學的新思想,青春語文的王君老師主張“一字立骨”,我想我在講課文時能不能也可以通過“一個字、一句話、一個標點、一個事物”貫穿課堂始終,撐起教學的骨架。隨后我在參加青年骨干教師評選時,抽到一個課題叫做《好的故事》,我用同樣的方法,找到串起文本的“那條船”,夢由船上開始,也從船上結束,到最后的板書設計,層層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,在課堂中我找到了那種與生共舞的感覺,去面對自己最真實的存在、最真實的課堂。我想,這大概就是鄭老師所說的“我喜歡,我愿意,我沉迷,我享受”吧。
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路上,每個人不是單槍匹馬獨自為戰的。鄭老師在書中說:“不斷回眸自己的教學實踐,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。”是啊,我們要一邊學習,一邊反思。向師傅學習、向書本學習。入職之初,我便有了第一個師傅——張艾老師,直到今天每次我的公開課,一半的功勞都不離開她。慢慢地向整個語文組的老師學習,后來向學校里每位優秀的老師學習,隨著學校與其他學校及開發區教研室的聯系日益密切,我又有了很多可以學習的師傅。比如,幫我磨課的陳老師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次講課,晚上臨近12:00,他還在幫我改課件。由于時間太晚,我并沒有把最終稿發給他,怕耽誤他休息。結果,第二天早上6:00多他就給我發消息問我:“改的怎么樣了,為什么不把最后一稿發給我?該問就得問,才能把課打磨好。”當時,我特別感動,突然感覺自己的這點努力與身邊優秀的人比起來真是太微不足道了,自己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做好呢?
如書中所講,教師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要不斷重新認識自己、辨析自己、審視自己,既要有一種永不服輸的進取意識,又要有一種從不模仿任何人的標新立異的創造精神。所以,我們趁年輕,努力讓青春在三尺講臺上閃光!
在書的最后,鄭老師總結了她理想的課堂、理想的班主任、理想的教師的模樣。我想,在一步步的努力中我也在慢慢看到自己理想的模樣。在課堂中與生共舞,面對自己最真實的存在。在班級管理中,與學生亦師亦友,以愛育愛,與學生共成長。
雖然我沒有鄭老師這樣的高度,自己理想的模樣也不易實現,但這些就像自己職業生涯中的光,在面對一切坎坷、不如意時,這是我不放棄的動力,是一直激勵著我前行的力量。那么,這輩子,做個愛滿心頭、情動晨夕的老師,足矣!